哪里看白癜风的医院较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这阵子看哥哥们披荆斩棘,总会想起一年前乘风破浪的姐姐。
都说万茜上个综艺反惹一身腥,“人淡如菊”引众人嘲笑,这一年也没见她有什么大动静。
不过前两天悄悄上映的《兔子暴力》,光从剧照就能感受到,那个万茜回来了,而且比从前更加迷人。
为什么更加迷人?因为这次的角色更适合万茜。
一个漂亮年轻的剧团舞蹈演员,始终无法适应生活中的困窘平淡,于是离开了不到一岁的女儿、离开了这个普通的工人家庭。
这个角色更人性化、更多面,有想法、有欲望、会叛逆、会出逃,映射着现实中的万茜——谁爱当菊花谁当,老娘当不了艳冠群芳的大牡丹也要当向日葵,摆脱阴暗潮湿的小镇,追寻艺术的光辉。
▲内陆小城的热带水果
另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李庚希,跟万茜演母女(没错,万老板都开始演妈了),俩人同框时,从眉眼到脸型,再到气质,都惊人得相似。
相比于母女,她俩更像同一个人。
仿佛万茜那份别具一格的洒脱气质,就是从李庚希叛逆期女孩的那股子倔强和不屑,慢慢演变而成的。
万茜、李庚希等人,似乎在娱乐圈这个名利场中非常特殊,常年处于尴尬的半糊不红之境。
但她们更像我们普通人,尤其是在文艺片里,仅用一张脸,就能讲出更加贴合现实,也更加符合我们普通人的故事。
不如我们一起来看,小众的脸也能戳大众痛点吗?寡淡到乏味的脸也会惊艳吗?
小众脸,灰色的诱惑
不同类型的电影,往往钟爱不同类型的脸蛋。
商业片的本质是“刺激痛点”,所以它需要一张“激烈”的脸,一张“完成式”的脸。
比如迪丽热巴的乔晶晶、高雯,她本身就是光芒四射又亲切可爱的女明星:
杨幂适合重生与涅槃,适合当爽文女主,看她黑化、复仇都特别带感。
刘亦菲生来衣袂飘飘,即使现代装扮、染个棕色的头发,也挡不住仙气往外溢:
她们类型特点鲜明,打眼一看给人什么印象,就适合出演什么角色,美女破相了也是美女、仙女穿破布也是仙女,商业标识极强。
而且表演也非常模式化,她们用面部自带的情绪去表演。
比如周也的凸颌面、胡连馨体量较大的颧骨,这些部位本就破坏了面部的流畅与和谐,所以也自带攻击情绪,当她们做出冷漠倨傲的神情,只会更加嚣张跋扈。
王楚然的内斜眼带来的斗鸡眼的憨感,弓鼻带来的怒气值,有点虎的暴脾气宠妃也是脸一铺开就能演的。
因为商业片的本质就是“刺激痛点”,那就按照演员最擅长的风格、观众最喜欢看的东西继续重拳出击好了。演员既能轻松表演、观众也能轻松理解、商业回报也在预期中。
而文艺片的本质是“寻找自我”,它需要的是一张模糊的脸,一张“进行时”的脸,一张灰色又晦涩的脸。
首先,灰色是种模糊的颜色,不似商业片那么旗帜鲜明。
▲文艺片的灰调
商业片钟爱积极热情的红色的脸、神秘莫测的黑色的脸、纯洁无暇的白色的脸。
但如果文艺片大面积使用红黑白这样的标准色,演员传递的情绪就会变窄。
▲商业片的鲜明
灰色的脸是尖与圆的中间状态,比如万茜的面部线条趋于平直型。
眼睑弧度和唇的弧度简洁流畅,仅在尾处自然收尖,这份克制的尖利,给平静中注入沉稳和智力感,但绝不会扎到人。
曲线感和肉感也极少,侧脸看来,鼻骨和下颌骨线条硬朗,不像赵露思那般圆乎乎胖嘟嘟的天然讨喜。
不扎人也不讨人喜爱,灰色就是现实中大部分人的脸,也是生活的原色。
明与暗的过渡、黑与白的交叠,灰色是人性与社会中最真实、最自然的一种状态。
▲商业脸的“灰调化”
灰色也是一种心情,她们的面部没有特别积极的情绪。
齐溪可以说是万茜的终极文艺版,在同样眼距略宽的大面盘基调下:眉毛再挑一点,更显戏谑怀疑;眼尾再垂一点,更显疲惫老态;颧骨再扩一点,更显偏激易怒;嘴唇再薄一点,更显刻薄狭隘。
文艺片天然带有某些“负面题材”的偏好,她们演不了商业片那种皆大欢喜的故事,她们更适合生活在底层,展示社会的阴暗和人生的无常。
灰色也是安静的,不同于商业电影的热闹喧嚣,文艺片总是不疾不徐娓娓道来。
新生代小花中的任敏、李庚希,仅凭面容中自带的静与缓,就能轻松穿透银幕,抵达观众最隐秘的内心回望。
这份穿透力,一是来源于面部的空档和留白,二是来源于清澈但迷茫的神态。
任敏结构稳当的宽脸、宽眼距、宽鼻翼给情绪留足了空间,加上与杜鹃同款的克制眉眼,让她有份遗世独立的清禁美感。
但神色总似惊慌的小鹿,就算加了滤镜也盖不住面部纹路。
上有时常肌肉收缩所引起的眉间纹、下有皮肉组织萎缩形成的眼下纹,中间是直愣愣的黑眼珠,仿佛在问“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发展”。
而李庚希不对称的左右眼,双眼皮褶皱从中间开始翻开,略压瞳但不影响瞳孔的聚光,含蓄内敛、伶俐又不解。
这些灰色的脸,可塑性强、符号化特征不突出、与大众的审美趣味和审美需求有距离,但却是“进行时”的脸。
她引诱你追寻自己,从导演到观众,无论是寻找过去的回忆,还是寻找丢失的自由,抑或是信仰、是亲情、是友情、是前任、是悔恨…
小众脸的奥义,至情至性
万茜出道以来为数不多的黑点——“我本来就没有一颗红的心”,恰好符合文艺片的外在处境——文艺片的目的不是票房,但又需要票房。
她本不是广泛受众的美人,甚至很多人觉得她姿色平庸。
但那些偏爱万茜的人,亦如文艺片的主要受众群,审美品味更加独特、小众。他们或是具有丰富情感需求的文艺青年,或是拥有较高审美趣味的文化贵族。
但只要再娱乐圈混,就不能没有话题和热度,否则只会窄化戏路。
正如文艺片拍摄初衷并不是导演的曲高和寡,而是以一种小众的视角去表达一种大众化的情绪和情感。
万茜难红和文艺片叫好不叫座的处境,非常相似。但商业诉求与人文情怀之间的界限,就真的无解吗?
商业片的脸,也能演文艺片,她们更需要至情至性和演技。
周迅和郝蕾更加精致和漂亮,与现实主义阴郁灰色的文艺片基调不符。她们想演好文艺片,要比文艺脸更加卖力,才能令人信服。
她们完全相信角色,代替角色受苦,不参一丝虚假。
同款商业片的脸走文艺片的路,预测未来的多多应该能算一个。
反例就是杨幂,她本身的人格就是典型的“完成式”,不是思索与考量的“进行时”。
文艺片的脸也可以走向商业,可以获得广泛受众,谋女郎就是很好的例子。
老谋子的文艺片在这方面表现得非常突出,《红高粱》推出了巩俐,《我的父亲母亲》推出了章子怡,《金陵十三钗》启用了倪妮,《山楂树之恋》推出了周冬雨,文艺片更喜欢起用新人演员,气质最重要。
但从谋女郎的发展之路,我们也能看出,文艺片的脸不能偏离,本质是“寻找自我”的脸,不能像商业片本质那样去“刺激痛点”。
要么就是章子怡和周冬雨尴尬的爽文女主玛丽苏:
回看章子怡年轻时的采访,会发现她和刘浩存说话的语调和微表情,就连声音都非常相似。
那时的她也是装纯,但刘浩存起码表面还是甜的,章子怡脸上写的是“毁灭吧、烦了”
▲影后级表演皮笑肉不笑,嘴笑眼不笑
但当文艺脸回归文艺片的本质,即“追寻自我”,才能戳中大众痛点,由小众美人走向大众、继而收获商业回报。
比如章子怡在《卧虎藏龙》里丝毫不遮掩自己的野心,并且以此实现自己的野心。
比如周冬雨在《少年的你》里唤醒麻痹的自己,撕掉混不吝的面具。
商业诉求与人文赋权并不违背,有红的欲望是人之常情,但赛道不能偏离,不然那点寡淡的诗意也会破碎。
当“追寻本质”的文艺脸试图“刺激痛点”,我们看到了这样的ending:
到底有没有想红的心,时间会证明,到底有没有红的命,还是看她自己。
毕竟她独有的杀器,就是极具标识性的笑容,裹挟瞬间绽放的爆发力,和她不笑时的寡淡素冷,恰成对照。
正如在沉郁的现实主义的底色上,用浪漫主义的灿烂色彩让观众从“悲剧”故事中获得了审美意义上的快感,这也正是文艺片能够从小众电影成为大众电影的美学奥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