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医院用疗效说话 http://m.39.net/news/a_5252013.html第九章理血剂
古人有句话:“气为血帅。”所以用理气的方剂来治疗血病是可以的,如果用理血的方剂来治疗气病,那就可能伤人。因为理血的方剂是以理血药为主,它具有活血、化瘀或者是止血的作用。这是理血剂的定义。在《内经》中提到。“血实宜决之”,血虚当补,出血当止,血瘀当化,这都是治疗的原则。但是要注意止血留瘀,这在讲清热剂的犀角地*汤对特别强调了这一点。但是,活血化瘀、活血祛瘀还是有区别的,它们的力量有强弱的不同,表示在药物的功用和药物的用量不同。有些药,用量小了就是活血化瘀,用量大了就是祛瘀,包括破血、逐瘀都在里边。另外一点,理血离不开理气药和补气药,因为气行则血行。还有活血化瘀宜温,以温为主,而止血宜凉,血凉则静,热则妄行,寒则凝塞。当然,有的病是热,也能使蓄血成瘀,所以这里有提出热、凉、寒三个概念,是指常规而言。
瘀血的造成,因寒者多,但是也有因热的。首先一个是外感六淫之邪,入里化热,入血分,因为血受邪热的煎熬可以成瘀。正如叶天士所说,温热之邪“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另外瘀血积久了,聚而为热,痰血本身生热。所以不要把事情看绝对了,认为行血就是温,凉药就不行了,必须根据病情辨证来决定。所以它配伍的关系,一个是理气药,一个是根据病性的不同。配以清热凉血或散寒温经的药,有时还要用润燥的药,因为瘀血聚久而生热,血瘀愈久就愈热愈干,尤其是因热而瘀,或瘫久阴血已虚,内生虚热。所以有时叫干血,这在以后温经汤中还要谈,也要用润燥的药,还要用散结的药。但是遇到特殊情况时又要特殊来看。举例来说,止血的方剂蓄血证出血,用凉药止血,问题不大。所谓问题不大,是当时不会出问题,而不是对病没坏处,例如凉药过度,有时可以导致血瘀。如果是阳虚、气虚不能摄血。致血离经妄行,用凉药可以暂时取效,但也可以导致离经之血瘀而不行,或由于凉药伤了阳气,回过来出血更盛,即所谓“瘀血不去,出血不止”。但如果用温阳益气之品,反倒会马上见效。所以寒热之间以谁为主的问题,是最重要的。刚才讲的配伍使用,关键是要注意寒热之间的区别,这些内容两类方剂中都有同样的情况,还有应该注意的是:在行瘀、化瘀的药里多用行气药。止血的药里多用补气药。以前提到过,血脱者益气,所以这些都和理血剂有关,清热剂里有,祛寒剂有,补益剂也有,都有化瘀或止血的方剂。这些方剂对孕妇使用时要注意,当然首先是要注意活血化瘀的方剂。就是止血的方剂,如果没有出血也不宜用,不能认为止血收涩能够固胎。
活血祛瘀
下面讲活血祛瘀。关于蓄血证的几个辨证特点。有时见了结脉,见了涩脉,不要一概认为是虚证,要看它有力没力。有时它是由于血中有瘀,血行不畅,所以可以见到涩脉,进一步还可见到结脉,另外如现在所讲的二联律等。过去中医相当注意,脉有定散而止的,不仅是两次一停,三次一停,凡是十以内一停的,都要注意。另一个,从面部的望诊,尤其是口唇可以看出来,舌质的颜色也可以看出来,这要注意区别。因为到现在为止,这些情况用客观的东西来诊断它还是比较困难。看起来舌象这么简单,实际上很不好搞。因为多种因素影响了对它的观察,光线、津液、舌苔的颜色,都影响了对舌质颜色的观察。举例来说,有个人舌质并不是特别青,但上边有白腻苔,有白腻苔衬着,舌质就显得特别青,你一看不知里边有多么厉害的瘀血、寒证。而实际上用温药一吃,舌苔一退,舌质很快就转过来了,所以这些情况都要特别注意。反过来讲,有一些舌象,如心脏病、胃病、肾病包括糖尿病,它们的舌象特别难看,很薄的苔,颜色像不新鲜的猪腰子,上边还有斑斑点点的瘀斑,甚至还有裂纹,或有一块一块小的薄白苔,越到中间越薄。这个舌苔要注意,既有瘀血,还气血两亏,胃气也伤了。
另外还有舌体和舌边尖瘀点的问题,还有舌萎的问题,就是舌头看起来好像变小了,当然这种舌质是嫩的,可以是淡嫩,可以是暗,还要注意舌上有皱褶,这些都属于气虚。舌萎是有瘀血,舌尖边的瘀斑,都是瘀血。另外妇女脸上的蝴蝶斑。都和月经有关,都是瘀血,还有眼睛,到了视力不行了,就是《金匮要略》讲的大*蟅虫丸证,两目暗黑,有两种解释,一个是眼眶发黑,这个黑是发暗的,没有光泽;还有一个就是看东西不行了,视力下降,都是瘀血的见证,现在注意甲周循环,实际上中医讲唇爪的问题就已经涉及了。看舌底的问题也要注意,因为舌底本来有静脉,而且很明显,本来就是青的、所以初学医没有经验的人看舌底时要特别注意。下面先介绍活血祛瘀法的遣药组方。
血在脉中,同气而行,以养四肢百骸。如有所滞留瘀积便是病。其证既有寒热虚实,那么治疗也就因证而异。或温而散之,或清而化之,或补散兼施,或攻逐而行于外,或渐削其坚积,甚至搜剔于经络之中,总之,除恶务尽而不伤正。血行脉中而无滞碍,为最佳效果。
桃核承气汤
(《伤寒论》)
桃仁去皮尖,五十个(1g)大*四两(1g)桂枝去皮二两(6g)甘草炙,二两(6g)芒硝一两(6g)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现代用法:水煎服)。
破血下瘀。
下焦蓄血。少腹急结,小便自利,至夜发热,谵语烦渴,甚则其人如狂。
桃核承气汤就是调胃承气汤加桃仁、桂枝。在《伤寒论》中有个蓄血证,实际就是表证不解,热入里在下焦,与血相结,所以少腹拘急而用手按有结块。要注意古人所谓的少腹,不如叫小腹好,因为这里有肝、脾、肾的部分功能。小肚子拘急疼痛,用手按其上,有硬结,小便通利。大便也还正常,但色黑不干,这是瘀血的现象。由于是热与血相结,所以可以见到入夜发热,谵语烦躁如狂的现象,还有凡是血分证左热,夜热为甚。顺便提一下,瘀血的疼痛,也是夜里痛得厉害。夜里阴气盛,就痛得更厉害。那么这个和刚才讲的祛瘀宜温就不同了,因为它本身是由邪热和血相结,是因热而瘀,所以用了调胃承气汤。但是这里加了桃仁和桂枝,这两个药并不寒。因此,尽管用了大*、芒硝,它还是用两个温药合起来,主要是利用它们活血化痰的功能,再通过与硝、*的配合,这样瘀血便从大便而出。瘀血一出,邪热就随之而出,这和承气汤治疗热结腑实一样。所以这里解释桂枝,不要涉及太阳之表的问题,意义不大。因为《伤寒沦》讲得很清楚,有寒热,有身痛,当先解表,表解了以后才能治里,而这里邪已入里,无需解表,用桂枝是取其入营血来通利血脉,并与硝、*配合起来行瘀血。另外这里用了桃仁。桃仁不仅活血化瘀,还有个能润燥的特点,不单是润肠。因为这里是热与血相结,自然干燥,所以不仅用芒硝,而且用了桃仁,这样兼润血之燥,散血之积,这样润燥就加强了散秘化瘀的功能。但要注意,调胃承气汤中芒硝是半升,这里是二两,是攻逐而留有余地。另外,这里的甘草是必要的,利用它甘缓的作用,使得硝、*与桃、桂相合而不至于下得过猛。因为虽然它是为除有形之邪,但也要既保胃气,又使得它缓和以后。才能一下把瘀血清出来。这就与受邪后发汗不宜过猛的道理是一样的,汗大出而邪反不解。这里就要说明,桂枝和桃仁相合是用来通血脉的,因为血总是得温则行,而硝、*是咸寒苦寒的,两者相合,恰得其平。有形的瘀血既去,邪热自清。
下瘀血汤
(《金匮要略》)
大*二两(9g)桃仁二十枚(9g)蟅虫熬,去足,二十枚(9g)
三味末之,炼蜜和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顿服之。(现代用法:水煎服)
破血下瘀。
产妇腹痛,固恶血未尽而留结于小腹者;亦治血瘀而致经水不利之证。
本方是治产后小腹胀满而痛,按之有硬结者。这时血气不和,轻的用枳实芍药散。假如吃了还不行,说明单是行气活血还不够,所以要用下瘀血的办法,用了大*、桃仁、蟅虫,这就比较厉害了,书上形容是破血逐瘀。这个方剂就是要注重一点,不同程度的瘀血要用不同程度的药来治疗,病重药轻不能好,病轻药重,好血也下来了。有一种实证瘀血,月经或者是闭经,或者有瘀血。月经很少,腹胀痛,颜色不正。可以在调经的方剂中结合这个方剂来治疗。
血府逐瘀汤
(《医林改错》)
桃仁四钱(1g)红花三两(9g)当归三钱(9g)生地*三钱(9g)川芎一钱半(5g)赤芍二钱(6g)牛膝三钱(9g)桔梗一钱半(6g)柴胡一钱(g)枳壳一钱(6g)甘草一钱(g)
水煎服。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胸中血瘀,血行不畅。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见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暓闷,或心悸怔忡,或夜不能睡,或夜寐不安,或急躁善怒,或入暮潮热,或舌质黯红、舌边有瘀斑,或舌面有瘀点,唇暗或两目暗黑,脉涩或弦紧。
(1)通窍活血汤(《医林*错》)赤芍一钱(g)川芎一钱(g)桃仁三钱,研泥(9g)红花三钱(9g)老葱三根,切碎(g)红枣七个,去核(5g)麝香五厘,绢包*酒半斤。将前七味煎一盅,去渣,将麝香入酒内,再煎二沸,临卧服(现代用法:加*酒适量,同水煎服)。功用:活血通窍。主治:瘀阻头面的头痛昏晕,或耳聋年久,或头发脱落。面色青紫,或酒渣鼻,或白癜风,以及妇女干血痨,小儿疳积而见肌肉消瘦、腹大青筋、潮热等。
()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五灵脂炒,三钱(9g)当归三钱(9g)川芎二钱(6g)桃仁研如泥,三钱(9g)丹皮二钱(5g)赤芍二钱(6g)乌药二钱(6g)延胡索一钱(g)甘草三钱(9g)香附钱半(g)红花三钱(9g)枳壳一钱半(5g)。水煎服。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主治:瘀在膈下,形成积块。或小儿痞块,或肚腹疼痛,痛处不移,或卧则腹坠似有物者。
()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小茴香七粒,炒(1.5)干姜二分,炒(g)延胡索一钱(g)当归二钱(9g)川芎一钱(g)官桂一钱(g)赤芍二钱(6g)蒲*三钱(9g)五灵脂二钱,炒(6g)。水煎服。功用活血祛瘀,温经止痛。主治少腹瘀血积块疼痛,或不痛,或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期腰酸,少腹胀,或月经一月见三五次,连接不断,断而又来,其色或紫或黑,或有瘀块,或崩漏兼少腹疼痛等症。
()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
秦艽一钱(g)川芎二钱(6g)桃仁三钱(9g)红花三钱(9g)甘草二钱(6g)羌活一钱(g)没药二钱(6g)当归三钱(9g)五灵脂二钱,炒(6g)香附一钱(g)牛膝三钱(9g)地龙二钱,去土(6g)。水煎服。功用:活血行气,祛瘀通络,通痹止痛。主治:气血痹阻经络所致的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经久不愈。
这个血府,王清任专指膈上胸中。其他几个方剂各有各的部位,这是一个特点。另一个特点,它是治疗瘀血发热,它所治的证比较多,因为王清任擅长以活血化瘀而有所成,他拟定了多个叫逐瘀的方剂,各有所宜。这五个方剂基本上用的是桃红四物汤,但有变化,头痛也治,胸痛也治,月经不行也治。关于饮水即呛,它另外还有一个舍厌逐瘀汤。这里先讲血府逐瘀汤,这个方剂的特点在于既用了桔梗,又用了枳壳;既用了柴胡,又用了牛膝。用了桃红四物好理解,用了赤芍而不是白芍,因为它着重在活血,它所治又在胸中,所以用桔梗和枳壳。过去有个枳桔散,治胸中满而不痛,一升一降,它对于胸中之气有个升降的作用,可以行气宽胸。用在这里,由于行气的作用,就加强了活血作用。血藏在肝,胸中又是肝经的分野,所以用柴胡舒肝、调肝气以行血,同时又用牛膝引血下行,又是一升一降。就这两对药,两个特点,因此可以活血祛瘀而下行。这个方剂治疗瘀血性的心绞痛很好用,胸痛,还有肋软骨炎也很好用,还可用来治疗脑震荡后遗证,治疗此病我经常加磁石,因为蓄血证在这种情况下,有时睡眠不好,不需加安神药,只要你把瘀血化了,热也清了,心得血养,神也就安了,所以要根据情况来加以区别。特别是瘀血化热,瘀血发热也是午后潮热,那么它和另一个方剂膈下逐瘀汤配合起来用,可治小孩疳积,或大人肝脾大而有瘀血的。也可用三个方剂联合治疗,通窍活血治疗头面四肢皮肤、浅层的、上部的。例如刚才讲小儿疳积,肚子大了,上面有青筋,用通窍活血汤治青筋;腹中有痞块,用膈下逐瘀汤;潮热用血府逐瘀汤。这是它们合起来用。但单独应用时,通窍活血汤治疗头痛、头面的瘀血,皮肤上的以及四肢的。举例来说,白癜风可以用它治疗,是用桃红四物而不用当归、生地,只用赤芍,川芎,另外加葱、姜、枣、麝香。所以过去治疗面部的白癜风了要吃好多付,吃了以后。有的能够逐渐变颜色,而且很有特点,先是白的当中有红点,后来红点越来越多,最后变成一片。这是从实际经验当中得出来的,所以可以试着用一下。麝香不一定必用,在头面的可以适当用一点白芷,不超过g,不要多。但实际应用中要注意,因为都是用的升散之药,而对于妇女有肝郁、有肝火的人,要配一点降药,我经常用的是牛膝。如果应用以后有点风阳上扰。头昏头痛的,加点磁石、夏枯草或茺蔚子都可以。
膈下逐瘀汤的情况就变了,就是治脐下腹部有痞块。痞块不是痞气,伤寒所讲的痞,多是指痞气,这里所讲的是瘀血形成的痞块。膈下逐瘀汤化瘀血、消痞块的作用比较好,还有止痛的作用。因为瘀血结成块,多有痛。但是这几个方剂都是治疗实证的,特别是膈下逐瘀汤消痞块,血府逐瘀汤糟心绞痛,都要注意。病久以后,特别是心绞痛有虚证,如果见气虚要加补气药。如果血压高,要加重镇平肝药。如果见血虚、阴虚要加滋阴养血的药,那么膈下逐瘀汤更要考虑正气的问题。因为这些情况发生到了在脐下或腹中有痞块,病比较长了,正气和血比较虚时,要间断、交替地用药,不要一直猛攻,可以加益气健脾的药。另外还有就是不要单纯地用大*之类的逐瘀药猛攻,关键要注意它是否气虚。如果气不虚,没问题。到了少腹逐瘀汤,它和温经汤有区别,它是治疗下焦有寒、血瘀经闭的实证,如果用对了,见效是很快的。蒲*等药在失笑散中再讲。
身痛逐瘀汤。它就是长期的风湿痛,久病入络,久病入血,血瘀了,因此祛风湿的药就是羌活、秦艽,加上活血的药,再加上地龙。地龙这个药。它能清热、通经络、散结。可以祛经络之痰。它是寒性的,所以有时用来清热熄风,主要用于久病入血入络,寒湿郁而化热。所以在活血通络的同时用地龙,将来在小活络丹里再详解。
但是这几个方剂,都必须要有瘀血的见证,所以在血府逐瘀汤中说得比较清楚。好多病都是这样,耳聋脱发,是通窍活血汤治的;另外痞块发热,月经不调。总之关键是有瘀血,没有瘀血不能用。舌质暗红,舌边有瘀斑,舌面有瘀点、唇暗,两目下暗黑,脉涩,但更多的是弦,甚至弦数。结的厉害了才有弦涩,痛的厉害了才有弦紧。这就是几个方剂区别应用的要点。它们配伍的特点,就体现在刚才所讲的内容中。通窍活血汤往上行,用麝香、用葱;血府逐瘀汤着重的是胸中,用枳、桔的同时,还用怀牛膝防止柴胡之升;少腹逐瘀汤用小茴香,还有官桂;身痛逐瘀治疗风湿、通经络,这就是它的用途。
整个王清任的方剂,以活血化瘀见长,它在不同的地方配上不同的药,这就是他还没有离开归经的用法。这里可能有疑问,他治小儿疳积或肚子胀、瘀血,大人也有,他用三个方剂来分别治,又是实证,特别是大人,肝脾大了,腹中有肿块,腹部也膨大了,这肯定有水,而且是虚实夹杂,所以这种情况,一是加行水药,一是交替用,或者是在方剂里照顾虚。这就是原则,或者是攻而后补,或者是攻中兼补。还有刚才讲的小儿疳积也是这样,攻完了以后赶快健脾。在针对这些证的基础上,交替应用这三个方剂来除掉痞块,并进行善后治疗,才能避免反复或体弱难复。
复元活血汤
(《医学发明》)
柴胡半两(15g)瓜蒌根当归各二钱(各9g)红花甘草穿山甲炮,各二钱(各6g)大*酒浸,一两(0g)桃仁酒浸,去皮尘,研如泥,五十个(9g)
除桃仁外,剉如麻豆大,每服一两,水一盏半,酒半盏,同煎至七分,去滓,大温服之,食前,以利为度,得利痛减,不尽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活血祛瘀,疏肝通络。
跌打损伤,瘀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
本方与膈下逐瘀汤、血府逐瘀汤似乎是一回事,但又不是一回事。它主要是治疗跌打损伤,包括击打损伤,所谓恶血留于胁下,撞伤、打伤、跌伤都可以见到。它着重在于胸胁疼痛,甚至影响了呼吸。它的治疗以新瘀为好。这个方剂的特点,一个是舒肝,一个是活血。其中柴胡、穿山甲、红花、当归、桃仁都好理解,但为什么用天花粉呢?因为瘀血留于胁下,必结而且干,而天花粉正可以散结、可以润燥,与活血行气药合而促使瘀血自出。《内经》上有这么一句话,“有所坠堕,恶血留内”,因为部位在胁下,所以要用柴胡,胁下正是肝经循行之处,它可引诸药至病所,逐恶血不伤好血。穿山甲的特点是它不仅是一个活血祛瘀药,而且特别擅长通经络,它是走窜的,所以妇人下乳、外科痈疡经常用。它擅长于行,能够通经络,能引破血之药到瘀血所结之处,所以它也是引经药。它的引经和柴胡的引经不同,柴胡是舒肝而能引至胁下,而它是瘀血在哪里就能引到哪里。穿山甲破血的作用相当于水蛭。这里用大*是引血下行,使瘀阻在胁下的坏血,经过活血化瘀以后,剩下化不掉的而又必须出来的,可以从大便出。这个方剂除了治疗此证之外,用于脑震荡的后遗症也有效。
七厘散
(《良方集腋》)
血竭一两(0g)麝香冰片各一分二厘(各0.g)乳香没药红花各一钱五分(各5g)朱砂一钱二分(g)儿茶二钱四分(7.5g)
上八味,研极细末,收贮瓷瓶,*蜡封口。急用干掺,定痛止血,先以药七厘冲烧酒服之,后用烧酒调敷,轻者不必服(现代用法:共研极细末,密闭贮存备用。每服0.~1.5g,*酒或温开水送服。外用适量,以酒调敷伤处)。
活血散瘀,止痛止血。
跌打损份,筋断骨折之瘀血肿痛,或刀伤出血。并治一切无名肿*,烧伤烫伤等。
七厘散主要是用于外伤瘀血疼痛,或流血不止(外敷),及一切无名肿*、烧伤、烫伤,或内服,或外敷,能活血散瘀、止痛止血。方中重用血竭,因它既能活血祛瘀,又能止血生肌,内服、外用均可。冰片、麝香用量虽小,但辛香走窜之功特强,助谱药活血通络。儿茶性凉而味苦涩,能清膈上之热,此处主要助血竭止血。其余活血化瘀药皆是趵血竭之用。本方制成散剂,每次只能服七厘,所以叫做七厘散。另外它既可以内服,也可以外敷。外敷可以消肿止痛。对于破口出血还有止血的作用。但近来麝香的真品极少,冰片也不是原物了,用外敷尚可,内服还要慎重,以免延误治疗。
补阳还五汤
(《医林改错》)
*芪生,四两(1g)当归尾二钱(6g)赤芍一钱半(6g)川芎一钱(g)红花一钱(g)桃仁一钱(g)
水煎服。
补气,活血,通络。
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下肢痿废,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苔白,脉缓。
补阳还五汤这个方剂,按照王清任的说法,人身的气原应该为十分,左右各半,之所以产生一边偏瘫了,就是少了二分之一的气。通过这个方剂,还它五分气,是益气活血治偏瘫的方剂,所以叫做“补阳还五汤”。方中*芪用量特大,最多可到八两(即半斤),这是它的一个特点。方中的赤芍、川芎、桃红、当归都是活血药,与刚才的通窍活血汤有点不同。它没有大枣,也没有麝香和葱,而多了一个*芪,一个地龙。王清任认为,偏瘫是由于气虚而血不能到达所致,所以侧重用大量补气药加上活血药,使整个的血脉贯通。因为《内经》中有句话,“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偏瘫就是不仁且不用,是营卫俱虚。所以就根据这一理论遣药组方来进行治疗。它治疗的特点,一个是用大最的*芪配合地龙,更好地与活血药配合。但是他从经验当中得出一个结论,有以下情况的不治,如肩上有个缝,手指能故进去的无效;脚下垂如马蹄形的不治。因为脚长期不用,所以形成马蹄形。所以治疗偏瘫,有的能好,有的不能全好。还有个特点,确实足左边易好,右边难好。另外,从临床来看。下边比上边恢复得快。还有一个问题。如果是手曲而不伸,更不好办。这个方剂用的时候还要注意,这种病人往往多痰、大便干燥。还有一个经验,凡是血栓发生以后,血压就下来了。溢血的病人,至少血压不往下降。凡是血栓病人,偏瘫以后血压与本来的血压相比较就下来了。作为中医治疗时,并不因为它是出血而不用活血药,因为它出血以后也有瘀血。何况中医的理论是瘀血不去、出血不止。而中药与西药不同,出血也好,血栓也好,活血化瘀药都能用。当然,也都不是单用,而是根据具体病情,配合不同的药,组成不同的方剂来用于临床。
失笑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五灵脂酒研,淘去砂土蒲*炒香,各等分
先用酽醋调二钱,熬成膏,入水一盏,煎七分,食前热服(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每服6g,用*酒或醋冲服。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酌定)。
活血祛瘀,散结止痛。
瘀血停滞。心腹剧痛,或产后恶露不行,或月经不调,少腹急痛等。
失笑散,就是五灵脂和蒲*。是一个消瘀止痛的方剂。五灵脂要去净砂土,《本草纲目》:蒲*“生则能行,熟则能止”。这里“炒香”就是取其止血。两药相配,互相促进,作用加强。虽然都是活血祛瘀药,但一个侧重于行气,一个侧重予行血。蒲*侧重于气分,五灵脂侧重在血分。后者要生的,不要熟的,炒一炒可以,但不能成炭,另外,要用酽醋调。我们讲酸是收敛的,是止的,是涩的,为什么要用醋冲服,因为只有大量才是散瘀血的,少量则是止血的。方名用“失笑”二字,是形容见效快。
丹参饮
(《时方歌括》)
丹参一两(0g)檀香砂仁各一钱半(5g)
以水一杯,煎七分服。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血瘀气滞,心胃诸痛。
丹参饮就是注重行气活血,包括丹参、檀香、砂仁。因为檀香砂仁都是宽胸理气的,就不多讲了。本方主要是通过活血行气来治胃部刺痛和不严重的胸痛彻背。
温经汤
(《金匮要略》)
吴茱萸二两(9g)当归二两(9g)芍药二两(6g)川芎二两(6g)人参二两(6g)桂枝二两(6g)阿胶二两(9g)牡丹皮二两,去心(6g)生姜二两(6g)甘草二两(6g)半夏半升(6g)麦冬去心,一升(9g)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温经散寒,祛瘀养血。
冲任虚寒,瘀血阻滞。月经不调,或前或后,或逾期不止,或一月再行,或经停不至,而见傍晚发热,手心烦热,唇口干燥,少腹里急,腹满;亦治妇人久不受孕。
温经汤是常用来调治月经的一个名方。这个方剂在一般的理解和药物的解释上不完全相同。温经汤,顾名思义,是温经的,是治血分虚寒的。血中有寒,血的流通不正常,既有瘀滞,又可能妄行。但实际上这个方剂主治中虚寒、实热全有。虚是指血虚,寒是它本来的原因,例如我们平常讲冲任虚寒,所以虚是一个概念,寒也是个概念,但是这两个概念经常统一起来,但实和热就不一定能统一起来。实是因为它有瘀血,所以为实;热,主要是指的瘀血发热,同时虚也就是阴血虚,也是出现热象的原因。所以从它的证表现中可以看出来,手掌烦热,唇口干燥,薄暮发热,这都是一些热象。当然这个热是标,不是本。本是虚寒,标是实瘀和热。因此它是一个虚实寒热并存的证候,由于病是虚寒为本,实热为标,所以治疗时从本治,以温经为主。它主要的药是吴萸、桂枝,这两味药特别是桂枝,温通经脉、血脉,又可通阳;吴萸可以暖肝、温胃、下气,这里用它是因冲为血海,肝为藏血之脏,肝喜条达而主疏泄,所以血寒要暖肝、疏肝,既条进而又疏泄,冲、任的经气才能正常运行。因为虽然血虚,但又有瘀血,需要用养血、补血和行血化瘀的药,所以用了当归,用了白芍,用了川芎。同时既然血虚,而且它原来治的是“年五十所”的“妇人”,早就“地道”该闭了,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加一定的人参和甘草以补气,这就是气血并补。这里用阿胶,它可以补血,可以润燥。如果是带下不止,血下不止,经常的漏证,用它还可以止血。由于刚才所讲它的热是两个原因,一个是瘀血发热,另一个本方所治的热是血虚发热,这里用了麦冬和丹皮。丹皮既能清血中火,又能行血,如果用了其他的凉血药,就不如丹皮有利于通经;麦冬滋阴润燥,也清虚热。关于半夏的解释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半夏是和胃的,这个还得从经脉来理解。阳明经和冲脉在气街相合,所以说降阳明则所以降冲任。一方面鼓舞它的胃气,使补气养血的药更好地治虚,同时用半夏通阳明,用吴萸通厥阴,冲、任二脉一通,这样可以祛瘀。无论是月经不行或月经行而不断,都属于既是血虚,又有瘀血不得去,血脉不畅通,所以这样进行治疗,是没有抵触的。这是我自己的体会。
另外我们可以想一下,在《内经》中有个半夏秫米汤治疗不寐。为什么呢,就是因为阳跷脉盛,阴气虚,阳不入阴,因此用半夏泻阳明。而且还有一条理论,就是“胃不和则卧不安”,所以从调阴阳、泻阳明这些道理来理解它。半夏泻阳和阴,它是阳明经的降药,它的功能是降逆和胃,散结祛痰,所以用它在这里是用对了。这里还要注意一点,《伤寒论》方中用生姜一般是三两,而本方是二两,可见是协同半夏鼓舞胃气。但如果你不明白冲脉与阳明的关系,那就想不到这些。所以回过来再理解桂枝,理解吴茱萸,桂枝是上行,好理解;吴茱萸是下气,实际上是下气而后引火上行,所以吴萸用多了之后,会口角生疮、目赤。如果弄懂了温经汤证的复杂性和方药配伍的多重交叉,对于治疗月经病有很大好处。因为它虚实寒热均有,而且虚寒为本,实热为标。热还有复杂性,既有虚而生之热,又有瘀血生的热,所以把这个方剂搞清楚了,对于调理月经就好用药了。
生化汤
(《傅青主女科》)
全当归八钱(5g)川芎三钱(9g)桃仁去皮尖,十四枚(6g)干姜炮黑,五分(g)甘草炙,五分(g)
*酒、童便各半煎服(现代用法:水煎服,或酌加*酒同煎)。
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产后血虚受寒。恶露不行,小腹冷痛。
生化汤是产后一个通用方。对于行恶露、促进子宫复原都有好处。它体现了一个特点,看看它的分量就会发现,甘草五分,炮姜五分,桃仁十四个,川芎三钱,唯有当归是八钱,这个用量悬殊得很,但也非常适合产后的妇女服用。
因为产后总是血虚,应既有行,又有止,而且祛寒(因为分娩后胞官必然虚寒,加之血得温即行)。整个方剂是温性的,是补、和而行,但实际上行的力量很小。所以有些地区产后作为常规用药,一般吃一剂有好处。对于恶露不行,或是行而不畅,可以用赤砂糖和它一起配着吃。这个生化汤是从更早的钱氏生化汤转变过来的,钱氏方中有熟地。方后还指出,凡是产后胞衣不下,或者血下不好,可加益母草。但益母草这个药是寒性的,所以虽然是行中有补,但是使用时要注意。因为现在行血调经习惯用益母草,但它究竟是寒性的,所以不能一遇到痛经就用益母草,特别是产后,如遇胞衣不下,以艾叶换益母草,更有利于化瘀血、生新血之意。
桂枝茯苓丸
(《金匮要略》)
桂枝茯苓丹皮桃仁去皮尖芍药各等分(各9g)
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现代用法:多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接原方比例酌定;亦可为末,炼蜜为丸,每日服~5g)。
活血化瘀,缓消痰块。
瘀血留结胞宫,妊娠胎动不安,漏下不止,血色紫黑晦暗,腹痛拒按等。
桂枝茯苓丸主要是治疗原有瘀血留结在胞官而又怀孕。由于瘀血的存在,影响了血脉的流通、冲任血气的不够充盈,胎儿得不到足够的气血来养它,所以见胎动不安,漏下不止。这个动和正常的胎动不同,它在脐上。如果不治疗,继续漏下不止,血就更虚,血更虚就没有血来养胎,胎就会流产。所以这是个活血祛瘀而保胎的方剂。由于患者是怀孕的妇人,要去瘀血又要不伤胎,所以就要回顾《内经》里说过的:
“妇人重身,*之何如?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这里就说明妊娠禁忌药对于孕妇是要注意的,但是在必要的时候,也就是大积大聚,不但影响胎儿,也不可延误治疗,只是必须根据病来适当用药,只是注意一点,不要伤胎,比对正常人用药还要谨慎,而且不要一攻到底。所以这个方剂体现了《内经》中的这个原则。她虽然环孕了,但原来就有瘀血,如果不祛瘀血也不足以保胎,更何况现在已经出现胎动不安,漏下不止,如迟迟不予治疗,必然导致胎儿难以继续发育,所以适当使用活血化瘀的药,又采用了丸剂,服用最小量。这几个活血化瘀药并不厉害,并不峻烈,而且用蜜丸,还是小丸,吃了以后可以逐渐稍稍加量。临床使用时一定要体会这个精神,不可鲁莽行事,误伤胎儿。
另外还有点要注意,我们过去讲过桃核承气汤、下瘀血汤,那是新瘀血,可以一攻而下,这是久瘀血,即便病人不是孕妇,你也不可能一下子把它祛除出去了,所以不能用竣剂攻逐的办法,而要用缓消的办法。这里用桃仁和芍药,正是因为病是久瘀,所以取其一个是活血祛瘀,一个还有润燥的作用。
大*蟅虫丸
(《金匮要略》)
大*蒸,十分(00g)*苓二两(60g)甘草三两(90g)桃仁一升(60g)杏仁一升(60g)芍药四两(10g)干地*十两(00g)干漆一两(0g)虻虫一升(60g)水蛭百枚(60g)蛴螬一升(60g)蟅虫半升(0g)
上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酒饮服五丸,日三服(现代用法:蒸为细末,炼蜜为丸,重g,每服一丸,温开水送服。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祛瘀生新。
五劳虚极。形体羸瘦,腹满不能饮食,肌肤甲错,两目黯黑者。
大*蟅虫丸是一个常用的方剂。这个方剂实际上包括了下瘀血汤,实际上也是将一剂药作成四个丸药,每次吃一丸,用酒煎服。而现在的大*蟅虫丸,就是在此基础上加了水蛭、虻虫、蛴螬、干漆、杏仁、芍药、甘草、生地,这就是补血与化瘀同用。但是这里的分量变化了,要注意。下瘀血汤中大*为三两,用量特大,而在这里所谓十分,是一两作四分的分,在汉代一两等于二十四铢,所以这个十分实际上是二两半(也可能是十两误作十分),这样和其他药就好比较了。地*十两、芍药四两、甘草三两,这个分量比较大。首先在剂量上有了变化,其次在配伍上有了变化,它多用了虫类药、祛瘀的药,减少了泻下的药。加强了润燥的药。除了刚才讲的地*、芍药可以养血润燥外,另外还有桃仁、杏仁。水蛭、虻虫是逐瘀的。当然,桃仁也是祛瘀血的。但干漆这个药要说一说,它是专祛干血的。就是瘀血时间久了、干了,但是一定要炒了去烟,因生漆有*,另外用量不要大,不仅因为它本身有*,而是用它在于消除干血,不是逐瘀,而且久积之瘀血,也不可能一下荡平。蛴螬也是活血化瘀的药,而且这些药都是寒性的。要考虑一下为什么要用这些药组成大*鹰虫丸,它治什么样的病?它是治疗久瘀血,凡是劳伤的病人,又有久瘀血,同时自己本身的血也少了。从瘀血的明显症状来看,脘腹胀浦,不能饮食,这在《金匮要略》中就讲过,腹不满而病人自言满,漱水不欲咽,这是瘀血。两目暗黑也是瘀血,两目暗黑有两种解释,一个是眼眶发黑,一个是眼睛看东西昏暗。因为目得血而能视,肝开窍于目,肝藏血,肝血是否充盈和视力有关。肌肤甲错,就是周身皮肤干燥而翘起来,像鳞甲似的。为什么呢?因为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瘀血在里化热,所以要考虑的不仅是祛瘀,而且要养血、清热润燥。又因为干血不可能一下子攻逐去掉的,所心必须用缓消的办法,就是《金匮要略》所讲的缓中补虚,也就是讲义上讲的这个方剂的功用,即祛瘀生新。在《血证论》里对本方也是非常推祟的。五劳虚极,简单地说就是五脏劳伤,气血虚极。这个劳本来就是虚极了,积虚成损,积损成劳,那么用这个词形容病人本身气血阴阳俱虚,这在《金匮要略》里讲得很清楚。另外,现在的大*蟅虫丸大*配得稍微多了一些,所以在开始吃的时候大便稀,吃的时间长了就没有稀大便了。所以这个丸药可以根据具体病情再配上汤药,治疗内有久瘀血的病有好处。
止血
下边讲止血的方剂。现在临床上要紧的就是辨证,有些内容好理解,如凉血止血、收涩止血等。温阳止血就不好理解,也不好掌握,如果不对证用错了就不行。还有益气止血。前两个用收涩的、用凉血的都好理解。甚至有的人容易理解因寒而瘀,但对因热而瘀不理解。因为血宜凉、宜静。这是正常情况。这里所说的凉并不等于寒,静也不等于静止不动,而是平静地流行在脉中,实际上血的宜凉和气的宜温是一个意思,热了就要伤气。血也是一样,寒了就要凝涩,热了就要妄行,还会煎熬成瘀。当然出血的时候也可以造成瘀血,因为出血的血不一定都能排出体外,所以这是一个总的治疗原则,因热而行,当治以凉血止血。一般的出血,可以用收涩止血炭类药及收涩药。炭类药中有些还有特殊的好处,这就是中药的一个特点。有许多药生用是活血化瘀的,但作为炭药可以止血。例如蒲*炒黑这味药,和收涩类的止血药作用是不相同的,它的特点是止血而兼化瘀。举一个例子,年轻人经常容易鼻衄。这有多种原因,有胃火旺的,有相火旺的,要清胃火,要泻相火。但是也有因为劳则气耗,面色晄白,中午特别是夏天出血多。年轻人不容易问出气虚的症状,所以要根据面色、舌苔、舌质、脉象来判断,可见虚大而缓的脉。劳则气耗,大热伤气,气不摄血,这样的病人要用补益中气来治疗。如果用了凉药,甘寒的还好些,用苦寒的就更坏了,因苦寒折伤中阳,苦寒久而化燥,这些都会影响到它的继续出血,后果不良。至于温阳止血。是因为阳气不足,血不循经,离经妄行。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只有温阳益气。但温阳益气要结合血宜凉、宜静的特点,因为温阳的药性热,它就容易动血,所以要适当地调整一下,在配伍上比凉血、止血好得多,配伍的难度也大得多。总的一个原则,就是要注意止血防瘀。此外,清热剂、补益剂中都有一些兼能止血的方剂,也可参考,并对比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掌握各种止血方剂的配伍,更好地提高疗效。
十灰散
(《十药神书》)
大蓟小蓟荷叶侧柏叶茅根茜根山栀大*牡丹皮棕榈皮各等分
上药各烧灰存性,研极细末,用纸包、碗盖于地上一夕,出火*。用时先将白藕捣汁或萝卜汁磨京墨半碗,调服五钱,食后服下(现代用法:各药烧存性,为末。藕汁或萝卜汁磨京墨适量,调服9g,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凉血止血。
血热妄行。呕血、吐血、咯血、嗽血。
十灰散实际上是十炭散。凡是书上所讲的烧灰存性或烧存性,实际上都是炭。有些药在烧作炭时要注意,如棕榈、血余、荷叶,不大好掌握,所以凡是烧成白色的或烧成灰的都要去掉,不能用。这些药都有止血的柞用。再加上烧成炭,更适宜作为一般的止血药用,任何出血用它救急都可以。
十灰散不仅是内服,还可以外用,例如鼻子出血时可用,都有止血的作用。另外这里所讲的用藕汁或萝卜汁磨墨取汁,因为京墨即好墨是用松树烧成的烟煤,加糯米汁米制成的。糯米本身是补肺的,所以许多出血特别是上部吐血、咳血,都可用墨计,也有这样的作用。这种墨有一种清香,另外那些次一等的墨是用各种胶粘的,还有甚至是用烟筒中扫出来的黑灰,可能是煤灰,甚至烧的是一些油。那就不能用。现在的化学墨汁,更不能入药用。十灰散是用藕汁、萝卜汁来研墨。藕计是止血的,萝卜汁也能清热泻火,又能化痰,所以用它来磨墨,加强止血的作用。另外。虽然主治中说是“血热妄行”,其实一般突然出血都可用作急救止血,因为诸药已烧成炭,即便是凉血止血药,也不致因此而成瘀的。
四生丸
(《妇人大全良方》)
生荷叶(9g)生艾叶(9g)生柏叶(1g)生地*(10g),各等分
上研,丸如鸡子大,每服一丸,水煎服(现代用法:柞溺剂,水煎服)。
凉血止血。
血热妄行。吐血、衄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舌红,脉弦数。
四生丸虽然是凉血止血的药,但是艾叶本身是温的。生艾叶是温经活血的,所谓能止血,是指它本来是用来治疗冲任虚寒的漏下不止,所以生艾叶和艾叶炭不要混为一谈,艾叶烧成炭就是止血药了,选是四生丸中首先要提出来的。生荷叶、生柏叶、生地*都是凉血止血的,只是在三个凉药当中配一个温药,有调和之意,不折伤阳气。而且它选取了荷叶,这本身就考虑了升清阳的问题。荷叶有助于升脾胃的清阳之气,不但它本身有清香,另外它本身还有升清的特性。所以过去用荷叶,除了消暑之外,还特别注意了它能升脾胃清阳之气的特性,所以过去经常用荷叶蒂治疗夏天的湿温病后期,因它健胃却不温不燥,而一般很多芳香健胃药是温燥的。过去在治疗湿温病的后期,余湿未净,脾胃气不行时,用它挺好。
这里着重是要说明,荷叶它虽然可以止血,可以清热,但是本身和苦寒泻火之品不同,所以方中的几个药都考虑了这个问题。看起来四生丸的配伍没有别的特点,凉血止血就是它的主旨,通过凉血来止血,因为它治疗的证就是血热妄行。因为一个是上行、吐衄,血色是鲜红的;再一个可见颧红、面赤,不是白的,更不是气虚的咣白,也不是血虚的萎*。同时还有咽干口燥,脉是弦数,舌红。所以虽用了凉药,但是还考虑了凉而兼升的药。荷叶能升清阳,柏叶也有芳香之气,艾叶更使得寒中有温,这样一来,虽用寒凉之药,却不至于折伤阳气。
生地*本身就是凉血止血的药,在急救的时候,治疗热性的大出血,可用生地*捣汁大量内服,它既可以凉血,又可以养血。通过凉血来达到止血的目的。养血清热,大量的就可以泻火,这样它就能止固大热引起的出血。但仅限于大出血的时候,止血为第一要点,不考虑是否防瘀的问题。这就是中医治病用药的特点。四生丸有时用丸药,有时捣汁服。
咳血方
(《丹溪心法》)
青黛水飞(6g)瓜蒌仁去油(9g)海浮石去砂(9g)山栀子炒黑(9g)诃子(6g)(原方未著分量)
上为末。以蜜同姜汁丸,噙化(现代用法:水煎服)。
清火化痰,敛肺止咳。
肝火犯肺。咳嗽痰稠带血,咯吐不爽,或心烦易怒,胸胁刺痛,颊赤,便秘,舌红苦*,脉弦数。
咳血方是专治咳血的,四生丸也可以治疗咳血,十灰散可以作为止血的通用方。咳血方的特点比较清楚,就是治疗肺热咳嗽、有血,吐血。从用药可以看出来,有青黛、瓜蒌仁、海浮石、栀子、诃子,这时就有了一个脏腑关系配伍的特点,它源于肺。海浮石是由珊瑚虫攘积而成的,就是生在海边浅水里,质地轻而松,是成寒的,是清肺润肺而下气的,对于热痰,肺中燥热,痰粘难出,是一个好药,但不如瓜蒌仁,所以用这两个药既清肺中之热来润燥化痰,还润肠通便以泄内热。考虑到肺热、肺燥致肺气上逆,同时与肝和心相关,由于肺的肃降功能不行,肺就不能制肝。由于肺热,也就影响了肝,所以心肝俱热。所以方中用咸寒清泄肝经火热的青黛为君药,同时用栀予泻心肝之热,瓜蒌仁清肺润燥为臣药,正是清肺、泻火、清心、清肝,就可以凉血止血。联系到讲一贯煎时为什么用北沙参,因它是肺经的药,和滥阴舒肝有什么关系呢?还是从脏腑之间的相联系而考虑用的。这里用了诃子,是收敛药。它另有一个特点,敛肺、润肠而下气,所以用于敛肺止咳更好。它不是绝对的收涩,因为咳嗽都是肺气逆,直接原因是肺气不降,造成不降的原因有好多,所以用敛肺而下气的药。肺中燥热,影响了心主血脉和肝藏血的功能,转过来心、肝之热又上灼于肺,所以咳血。不仅咳,而且痰粘难出,胸胁疼痛,可以见到肺热阴伤而见的口鼻干燥,舌红,脉数苦少,也可见咽干,咽痒。但咳血方制成蜜丸服、噙化,还是量小效缓了一些,如果作为汤药用,见效会快些。但方中青黛一定要包煎,还可以和文蛤壳配成“黛蛤散”,能增加药效。另外,咳血方作成丸药给病人含化咽下,不限时,特别是结核后期阴虚咳血的人用了有好处。作为辅助剂,止咳、止血都有好处。此外,对于一些身体壮实,在突然大怒,或受到很大委屈却又不能发作,都可能突然咯血,此时用本方加点舒肝药,效果都很好。
槐花散
(《本事方》)
槐花(1g)柏叶杵,焙(1g)荆芥穗(6g)枳壳麸炒*(6g),各等分
上药修事了,方称等分,细未,用清米饮调下二钱,空心食前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清肠止血,疏风下气。
肠风脏*下血。便前出血,或便后出血,或粪中带血,以及痔疮出血,血色鲜红或晦暗。
槐角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槐角去枝梗,炒,一斤(g)防风去芦地榆当归酒浸一宿,焙*芩枳壳去瓤,麸炒,各半斤(各50g)。为末,酒糊丸如梧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不拘时候(现代用法:研来为丸,每服9g,开水进下;或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功用:清肠止血,疏风利气。主治:肠风下血,痔疮,脱肛属风邪热*或湿热
槐花散和槐角丸都主治肠风下血。肠风是由外感的风热入肺,不得从外解,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于是肺遣邪于大肠,是为肠风;也可以是脾、胃湿热郁久不解,蕴结成*入于大肠,是为脏*。实际上,肠风下血也好,脏*下血也好,只要大便血色鲜红,舌红脉数,这就说明了是大肠中的血,就可以用这个方剂。当然,在大便出血的时候,先腹痛,后便血,严重的血还会喷出。因为严格地讲,肠风下血是喷射而出的,脏*而大便出血,大多不会喷射而出。由于槐花散不仅治肠风下血,也治脏*出血,这种病主要是喜饮酒,嗜食肥浓,积久成*。所以先介绍出血的特点。还有,肠风的出血。特别是小儿的肠风,不仅是大便出血,还常呈泡沫状、喷射状的,这时可以用一点防风。因防风甘温,入大肠经,祛风胜湿,这是我的经验。下血,可以用防风炭。那么这个方剂它用的是荆芥,这也是去肠中风邪的,枳壳是宽肠利气的,这二者使肠中的风热自己出来。治疗这个病主要还是柏叶和槐花。槐花味苦性凉,炒了以后有种涩性。荆芥穗也应炒炭,它用在这里并不是入血分,而是祛风。因为原病是肠风下血、风积入肠。柏叶是肺与大肠的药,凉血清肺,清血分湿热。本方对于痔疮出血也可以用,但是效果并不大大。
槐角丸比槐花散少荆芥、柏叶,不用槐花而用槐角,并用防风、地榆、*芩,药效比槐花散优,特别是其中有当归、地榆,更适宜于脏*便血。若痔疮出血,经常发作,也可以服用。
小蓟饮水子
(《严氏济生方》)
生地*洗,四两(0g)小蓟半两(15g)滑石半两(15g)木通半两(9g)蒲*半两(9g)藕节半两(9g)淡竹叶半两(9g)当归酒浸半两(6g)山栀子半两(9g)炙甘草半两(6g)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空心食前(现代用法:水煎服)。
凉血止血,利水通淋。
下焦瘀热,而致血淋,尿中带血,小便频数,赤涩热痛,或尿血。而见舌红脉数等。
小蓟饮子本身是治疗尿血的。尿血和血淋有不同,一个是小便痛,一个小便不痛。小便通畅而有血是尿血,小便频数、涩痛是血淋。总之,这个方剂是用来清下焦之热,凉血止血。因为淋一般是湿热,温郁在下焦阻滞了膀胱的气化,所以小便通畅与否当注意,这个着重是热,所以主要是清泄下焦血分之热,不但侧重于利湿,这在将来讲八正散时还要谈到。这里用了地*、小蓟、滑石、洒草、蒲*炭、藕节、当归、山栀、甘草,这个方剂实际上是导赤散加味而成的。导赤散治疗心移热于小肠。可去小肠之火。小蓟饮子也是清泄下焦血热,也去小肠之火,所以把导赤散作为一个基本的方剂,加上一些凉血止血药,又加了滑石清热利窍而汤水道,这样使得热还从膀胱而去。所以从理论上来讲,现在是有一点想不通的,但是从临床效果上来讲是有效的。这个问题还是回到导赤散来讲,《灵枢经》虽已明确指出人死之后,“可解剖而视之”。但那个时候毕竟不够细致,所以认为膀胱无上口,小便是由于小肠分清泌浊,然后把水液渗进膀胱而成的,但也指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所以许多情况在治疗下焦小便的时候,既讲到与小肠有关,但更多提到肾气。所鼢这些药是有用的。而从临床来看,用小蓟饺子治疗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这里要总结一下,凡是用凉血止血药治疗出血,血止了以后,要考虑血伤的程度和火热的起因,以便进一步巩固治疗。例如咳血方,好了以后,要不要补肺?尿血治疗以后,要考虑到阴血和肾气的损伤程度。刚才提到有急性的出血、大量的出血,可有的时候是一种虚性的,或者出血过多。过去我们讲过,气为血帅,血为气母,其中一个意义就是气附于血,所以出血多的人必然也伤气,因此特殊出血的人有时候要用补气的办法,因为有形之血无法迅速补起来,而到了气伤血也伤的时候,用凉血的办法就没用了,所以这时候要益气固脱。同时再回过来指出本方治尿中带血,一旦见效血止便当追究肾的情况。还要指出的是在使用本方时,不但脉数而且两尺皆有力才是可靠的根据。
*土汤
(《金匮要略》)
甘草干地*白术附子(炮)阿胶*芩各三两(各9g)灶心*土半斤(0g)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现代用法:先将灶心土水煎取汤,再煎余药)。
温阳健脾,养血止血。
脾阳不足,中焦虚寒。大便下血,或吐血、衄血,及妇人崩漏,血色暗淡,四肢不温,面包萎*,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者。
*土汤温阳止血。*土是君药,是灶心土,又名伏龙肝。它经过火长期烧了以后,性质也变了,变成辛温之性,已经不是土味的甘了。主要用它的温涩之性,特别是温中焦,例如胃寒呕吐常用它温建中阳。但是现在要注意,烧煤的灶心土其作用就差了。当然,如果没有伏龙肝,可以用其他温脾收涩的药如白术炭来代替它。这个方剂的特点,不光是大便出血,也可以见吐血、衄血,还可以治疗月经出血过多而中焦虚寒的,但是它必须血色是淡的,血质比较稀,好像水分比较多似的。这是从出血的形状来看的。另外从全身来看,既然是一种虚寒性的出血,而且又是脾阳的问题,因脾主四肢,所以四末不温;由于出血多、阳气虚,所以面色萎*。气虚为主的,是面色咣白,舌头是淡的,苔是白的,脉是沉细的。所以用灶心*土为主药,而且是大量的用,然后配上白术、附子,温脾阳、暖中土,这样配合*土补虚祛寒,温建中阳。中阳通过温补得到补充以后,自然能统摄血行。这样。因阳气虚而离经妄行之血,就可以自行归经,以达到止血的目的。白术可以守中土,有它可奠定中土基础,虽然它的作用不如参,也不如芪,但是它的特点是专门健脾,能够起到奠基的作用。加上了炮附子,就能更好的温脾阳。附子经过炮以后,辛散的作用就差了,而温阳祛寒的作用增强了。这些配合起来就是针对病因而治疗的。因为阳虚不能摄血,所以温阳健脾采统帅血行。但是考虑到,一个是出血,血已经受伤了,而另一个是血本身就不循经而行,用了热药以后会影响血行,所以加了地*、阿胶和甘草。甘草一方面是补,一方面是缓,与白术、附子一起能很好地补气,同时通过它的缓来缓解灶心*土之辛、附子之辛。另外用阿胶、地*还补血,而且在方中辛燥、辛热之品偏多时,有凉润之意。甘草和阿胶在《伤寒论》中是一对止血药,而且阿胶本身能补阴和止血。*芩在过里是作为反佐的药,在这里先讲一下反佐。认定了病的寒热之后,在病没有寒热夹杂的情况之下,用了相反的药,这才叫反佐。苦寒药很多,为什么用*芩呢?因为它主证是治肠中出血、大便出血,所以者重是用它清肠热。*芩入大肠、清肠热,这样可以更好地作用于大肠,起到一个反佐的作用。用它主要是防止辛热之品动血。这里可以反过来想一想,四逆汤为什么要用猪胆汁。血止了以后,这一类病证善后的方剂,可用归脾汤。
胶艾汤
(《金匮要略》)
川芎二两(6g)阿胶二两(9g)艾叶三两(9g)甘草二两(6g)当归三两(9g)芍药四两(1g)干地*六两(1g)
上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舍煮,取三升,去滓,内胶令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作(现代用法:水煎去渣,或加酒适量,入阿胶化,温服)。
补血止血,调经安胎。
妇人冲任虚损。崩中漏下,月经过多,淋漓不止,或半产后下血不绝,或妊娠下血,腹中疼痛者。
还有一个胶艾汤,在这里着重提一下用量。地*用量最大,芍药第二位,当归第三位,川芎最少,这可联系到讲四物汤时有*灵活使用的内容。另外加了阿胶、艾叶和甘草。当初讲四物汤时,地*和芍药是补血的阴药,当归和川芎是和血的阳药。地*是阴中之阴,川芎是阳中之阳。补血为主,以地*为主。在这个地方看一看它所治的证,以及这四个药用量的变化,反过来证明了我们在开始讲四物汤的时候作为补血和血、治营血虚滞的问题。这里用艾叶,主要取其暖宫,合“四物”、阿胶以补冲任的虚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