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是「国际不打小孩日」。
最近几天,有媒体报道:一位四岁的女童遭父亲的同居女友曲某某施虐。
据警方通报:
于某茜由机械性外力作用,致硬膜下血肿伴脑受压症状和体征,属重伤二级;由机械性外力作用致双侧鼻骨骨折,属轻伤二级;此外,女童还有体表擦伤、咬伤和烫伤。
今天,于某茜转医院的ICU,仍然昏迷当中,有生命危险。
让人更难过的是,同类型的暴力事件,其实在生活中并不少见。
1
遭受虐待的
不止于某茜一个人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年,全世界约有名15岁以下儿童被杀害。最常见的死因就是头部外伤,依次还有腹部外伤和窒息。
家庭暴力、儿童虐待离我们很远吗?
并不。
数据显示,中国城市地区儿童遭受肢体虐待的发生率达到41.2%至67.3%。
另外,暴力绝不仅仅是肢体暴力,也包括情感或精神暴力、性暴力以及忽视。
UNICEF(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曾对68篇研究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国0~17岁儿童中:
遭受躯体虐待的发生率为26.6%遭受情感虐待的发生率为19.6%遭受性虐待的发生率为8.7%遭受忽视的发生率为26.0%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致伤、致残甚至致死,这还只是儿童虐待中的一部分危害。对于受害者来说,还可能会面对陪伴他们一生的伤害——
2
经常被家庭暴力的孩子
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WHO的相关资料显示:虐待可能给早期大脑发育带来损伤,导致精神紧张,甚至在孩子成人后,增加行为、身体和精神卫生问题的发生风险。
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有:
施加暴力或沦为暴力受害者;抑郁症;吸烟;肥胖;高危性行为;意外怀孕;酗酒和滥用药物。还有研究表明,儿童时期遭受虐待、甚至只是目睹家庭暴力的孩子,要比没有相应经历的孩子,在青春期有更突出的心理问题。比如更容易产生自卑、懦弱、抑郁的情绪。
如果成长过程中,长时间处在这种情绪下,还可能导致青少年自杀和自虐等行为的出现。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3
经常被家庭暴力的孩子
更可能用暴力来解决问题
为了研究儿童如何习得攻击行为,发展心理学家班杜拉开展过一个「波比娃娃」实验:
研究人员将48名儿童分为两组,一组接触攻击性榜样,另一组接触非攻击性榜样。
实验一开始,攻击组的儿童会看见成人反复使用各种方式攻击波比娃娃,包括身体攻击,和语言攻击,持续约10分钟。
另一组中,成人和孩子则在实验房间内玩玩具或者拼图游戏10分钟。
之后所有被测试的孩子,都被带到另外一个拥有吸引人玩具的房间,但在不久之后会告诉所有的儿童这些玩具是给别人准备的,以激发他们的挫败感,进而产生愤怒情绪。
图片来源:
A.BanduraSocialLearningTheoryEnglewoodCliffs
然后再将他们带到最后的房间中,那里有各种攻击性与非攻击性玩具,这当中也包括之前出现的波比娃娃,所有的儿童都将在这个房间中呆够20分钟时间。
结果发现,攻击组的男孩子每人平均有38次模仿了成人的身体攻击行为,而非攻击组只有1.5次。
换句话说,如果父母、老师采取了暴力的手段教育孩子,就等于给孩子了一张可以使用暴力解决问题的「许可证」。
未来遇到不顺心的事,他们也很可能会模仿这样的方式,去处理自己遇到的不顺心事或者是挫折。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4
识别儿童虐待
对暴力说「不」
在生活中,针对儿童的暴力往往不能被及时制止,甚至无法被发现。
这是因为,儿童是弱势群体,很难发出求救的声音;而很多人也会觉得,「管教孩子」是别人家的事。
甚至很多打骂和虐待,还借着「打你是为你好」名义。
为了避免类似的悲剧一次一次不断重复,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成为施暴者,止住暴力的循环。
此外,及时地发现并制止身边的家庭暴力、儿童虐待,也是很重要的举措。
临床数据库Uptodate上总结了几类可能提示一个小孩受到虐待的表现:
巴掌、要带、绳索环和其他形状的瘀斑;烟蒂、熨斗、铲和其他形状的烧伤;还不会走路的儿童身上出现瘀斑、长骨骨折;躯干、耳部、颈部出现瘀斑;......如果你在一个小朋友身上发现以上现象,希望你可以主动向TA伸出援手,问TA:你身上的伤是怎么弄的呀?
如果是直接目击到儿童虐待,希望你可以阻止施暴或留存证据(如拍照),并且向公安部门求助。
无论是为了教育的目的还是虐待,暴力就是暴力。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任何人的出气筒。
4月30日是「国际不打小孩日」,但我们希望:
每一天都是不打小孩日。(作者:丁香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