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肤病医院那里好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906/6508755.html长江日报-长江网2月17日讯截至2月15日,共有支医疗队、名医疗队员驰援江城,其中护士人数超过七成,绝大多数是女护士;武汉市年底的注册护士人数5.44万,九成为女性。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护士们始终坚守在最苦、最累、最危险的一线。剪短的头发、脸上的勒痕、靠在椅背上的睡姿、拖运物资的身影,每一幅画面都是护士们最美的展现,她们值得被我们温柔以待。
2月17日,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兵分四路,采访了发热门诊、隔离病房、ICU医院的4位护士。她们经常会疲劳得虚脱,她们有时会心生惧意,她们偶尔会委屈大哭,但这之后仍穿上“战衣”回到战场,因为,“既然来了就要做好”。
医院发热门诊护士长熊瑛:
看着病人承受着痛苦,我们的委屈不算什么
打水、浸泡、消*、擦拭、烘干……赶在战友们来之前,熊瑛完成了20多个护目镜的消*,这是她担任发热门诊护士长以来,每天都会做的一件事。熊瑛之前是急诊科护士长,1月28日进入发热门诊隔离病区。
“刚开发热门诊的那两周是最忙的时候,半夜还排着长队,一天最多要接诊近名患者,给多人打针。”熊瑛说,防护服上身不到半个小时,全身的衣服就湿透了,头发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汗珠滑落到眼睛里火辣辣的疼。
“静脉穿刺对我这样的高年资护士来说,本来是小菜一碟,穿上防护服后就变得艰难起来。”熊瑛告诉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有一次给一位患者打针,对方的血管条件非常不好,当时护目镜上全是水珠,看东西很模糊,凭着多年经验虽然一针进去见了回血,但在收回手的时候,尺寸不合适的手套不小心把针刮了一下,针尖跑偏了患者直喊疼。
“当护士以来,不管什么样的血管条件,我都是一针见血,从来没有补过第二针。”熊瑛赶紧拔出针,用力按住针眼,“患者说没事,但看着她喘憋痛苦的样子,特别自责。”
穿着防护服走快一点都喘不过气来,发热门诊的护士却要在门诊跑上跑下;戴着口罩跟患者交流,需要提高嗓门使大力气说话,很多老年人听力不好,要一遍一遍重复,一整天下来,嗓子都喊哑了。“最苦最累的活都是她们做,跟病人近距离接触,风险也最大。”说起发热门诊的护士们,急诊科主任章希满是夸赞。
发热门诊护士承担着风险性极高的鼻咽拭子采集工作,平均每天要取多例标本。而取标本时,发热患者要取下口罩、头向上扬起,采样管刺激鼻腔时患者还可能会咳嗽打喷嚏,极大增加了护士暴露感染的风险。
作为新冠肺炎病人入院的第一道“关口”,发热门诊由于人数多,候诊时间长,部分患者在等待的过程中出现了焦虑、情绪失控等情况,护士都已经习以为常。“刚开始也会委屈,但看着病人承受着那么大的痛苦,我们这点委屈也就不算什么了。”熊瑛说,很多护士下班回家都会大哭,擦干眼泪第二天又会接着来上班。
全副武装后日常操作都变得困难。通讯员罗瑶摄
防护物资紧张,每天帮战友消*护目镜成了熊瑛每天的工作。通讯员罗瑶摄
医院隔离病房护士计晓娇:
不仅是护士,我们还是“全能女战士”
2月15日,天降大雪。下班回家,计晓娇顶风冒雪走了20分钟,回到住处,手脚都已冻得麻木。
计晓娇是一名工作了12年的骨科护士,平时工作虽忙,但跟上了战“疫”一线相比,那都不是事。医院古田院区8楼病区工作了一个多礼拜,计晓娇的感受是“不知道今天是星期几,也分不清白天黑夜。”
在8楼病区,共有37名患者,白班有4位护士,中班和夜班则是2位护士负责。
“手不停,脚不停,汗不停”,是隔离病房护士们的真实写照。每位护士都身兼数职,成了“全能女战士”,她们同时担起陪检员、护工、维修工和大管家的角色,“平时大家说我们是美小护,值班时大家必须是独当一面的女汉子。”
穿上全套装备要花费半小时,口罩必须压实到“像长在脸上”,脱下衣服时每个人都没例外,一身大汗,“和蒸桑拿差不多”。计晓娇的鼻梁已经被口罩压出几个水泡,每次上班前,她都会用纸巾小心地垫在伤口与口罩之间。
“在一线,每位护士都在超负荷地工作着。”同科室的男医生赵晶晶,对自己的护士战友们非常钦佩,除了常规护理工作,她们还要负责重症患者的生活护理,从口腔清洁、大小便、喂药喂饭、翻身、擦洗到推着病床陪患者去检查,“你能想到的,都是她们的工作。”
患者吸氧时,护士要不时去查看参数,根据患者的情况去调试,如果是上了呼吸机的患者,她们要检查管道有无脱落,机器是否正常运转,并询问患者是否有不适感,及时调整。如今,病区内的仪器出现小故障,计晓娇和姐妹们几乎都能独立搞定。
有时,护士们要独自去拖回氧气瓶,“比我们一个人都重,拖完后,连胳膊都抬不起来。” 计晓娇说。
计晓娇的网名叫“美美”,但在写下请战书那天,这个爱美的护士做好了“长期抗战,很长一段时间都美不起来”的准备,父母和爱人的支持让她心安,因手机要留在清洁区,每天她会提前告诉家人当日的工作时间,以免他们担心,“其实,没有谁不怕病*,我们只是普通人,但既然来了就必须做好。”
穿上装备,护士就是全能战士。计晓娇供图
医院ICU护士朱静:
我们直面生死,不能有一丝松懈
2月17日,是朱静奋战防“疫”一线的第四十五天。虽然经过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朱静仍显得冷静、专注,“我们看护的是急危重症病人,直面生死,不能有一丝松懈,必须要坚持到最后一刻。”
26岁的朱静是武汉人,年进入医院工作,成为一名ICU护士。在该院ICU主任胡明看来,朱静认真、努力,从不叫苦叫累,非常值得信赖。
2月10日,是朱静的生日。当天凌晨,她值夜班,一名61岁的患者刚转入ICU,开始使用无创通气,给氧浓度已达70%,如果无创通气出现问题,随时都有插管危险。
因该患者刚进入ICU很不适应,与同事交班后,朱静第一时间到这名患者床前,安抚情绪,耐心讲解无创面罩的使用方法。凌晨4时,这名患者突然又激动起来,情绪起伏身体挣扎,还伴着咳嗽,导致无创面罩无法戴稳。
听到呼吸机漏气报警,朱静急忙赶到床边,一边调整扶正面罩,一边安慰患者。普通人玩手机,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都受不了,但朱静用手扶着无创面罩一个多小时,直到患者情绪稳定。
在朱静看来,这算不了什么。在ICU,除了治疗护理,患者的生活护理也全部由护士完成。每天要为患者擦洗身体,端屎端尿、吸痰、翻身……每次进入病房,至少呆6小时,最长要八九个小时,全程全神贯注、谨慎小心,脱下防护服时,整个人都虚脱了。
除了本职工作,朱静还是ICU院感小组成员,每次,她要尽量快速完美的完成自己的工作,然后检查其他同事的个人防护、无菌操作等规范。
ICU护士长钟小锋介绍,ICU护士做的本就是特级护理,平时工作也非常辛苦。在这个特殊时期,要承担起更重、更细致的工作,不能出一点差错。朱静是科室20多名护士的一个缩影,这些年轻的孩子、各自家里的宝贝,没有任何怨言,负重前行。
2月10日凌晨,朱静为患者手扶无创面罩。通讯员供图
朱静工作照。记者孙笑天摄
朱静穿戴防护装备准备进入病区。记者孙笑天摄
医院胃肠外Ⅱ科护士长谢菲:
做好心理抚慰,我们做他们的“话疗师”
2月12日,谢菲开始进入武昌“医院”工作,和心内Ⅴ科郭姗姗护士长一起负责东区护理管理工作。东区有张床位,除了日常的护理、检查、巡视等工作外,为患者排忧解难,做好心理疏导,已成她们的习惯。
为了调节好患者们的心理状态,医护团队想了不少办法,带着大家一起跳广场舞,安排“模特”现场讲解如何正确戴口罩……这些举措一下就拉近了大家的距离。谢菲告诉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穿上防护服后稍一活动就会气喘吁吁,整理库房就成了一项“重体力活”,这时病友们就会主动帮忙,这让护士们非常欣慰。
“武汉人喜欢咵天(聊天、闲谈之意),咵一下子天,聊一下家常,便觉得心情非常愉快。”谢菲说,外省来的护理团队,只能用普通话和患者交谈,这把一些喜欢用武汉话交流的爷爷奶奶“憋坏”了。为此,只要稍微有点空闲时间,谢菲就和想咵天的老年患者说说话,她笑称自己是位“话疗师”。
有位姓王的奶奶,入住方舱4天,医院住院,血氧饱和度70%,上了呼吸机,情况不是很好。因家中子女在外地,王奶奶很担心老伴的身体健康,一心想出“舱”去照顾,但她的情况还达不到出院标准,这让老人非常焦虑。
“我理解您的心情,想离自己老伴更近一点。”谢菲耐心地开导婆婆,告诉她监护室不需要家属陪护,即使她出院了也不可能去照顾老伴,如果实在不放心,可以通知武汉市内的亲属去探望。“您老如果还是担心,我们会向指挥部汇报,医院那边沟通,您老伴的情况怎么样及时反馈过来。”
听完谢菲的开导,王奶奶的情绪终于平复了许多,她还当场表态:一定努力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早点康复起来,争取与老伴早点团聚。
“除了日常面对面‘话疗’,东区的护理团体还建立了病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