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早听到这个词的时候,它还叫“赛博死亡”。
通俗来说,赛博死亡≈账号已注销,从社交网络上消失痕迹,在信息世界里失去数字足迹,不再更新的动态,灰黑色的头像就是用户赛博死亡的宣告式;随着网友们的奇思妙想,赛博死亡逐渐发展出了更全面的意义,新的名词“社会性死亡”取而代之。
“社会性死亡”早期出现在社会哲学学科中,最早对于这一名词的解释是学术且严肃的,甚至为“死亡”这一生命现象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在美国作家ThomasLynch《殡葬人手记》一书中,对于不同概念程度的“死亡”及“社会性死亡”这一名词有非常详尽的解释——
“死亡有多重意义。听诊器和脑电波仪测出的,叫‘肌体死亡’;以神经末端和分子的活动为基准确定的,叫‘代谢死亡’;最后是亲友和邻居所公知的死亡,‘社会性死亡’。
”这也就意味着,一个人如果要被完全定义为“死亡”,需要经历比从前更长的时间——需要同你相关的社会成员接受了这一结果,你的“个体”才迎来了最终的死亡。
法国哲学家JeanBaudrillard在《象征交换与死亡》中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人的社会性和个体的死亡时间之间的联系,会导致实际的死亡时间延长。
“自然‘死亡’没有意义,因为群体完全没有参与。这种死亡是平庸的,因为它与平庸的个人主体相联系,与平庸的家庭细胞相联系,因为它不再是集体丧事和集体欢乐。原始人没有‘自然’死亡:任何死亡都是社会的、公共的、集体的死亡。
”但今天流传在大众媒介的“社会性死亡”并非如此严肃,这种自嘲的社会性狂欢现象,可以等同于人们更为熟知的“公开处刑”一词。在豆瓣“社会性死亡”小组中,有明确的对于网络词汇“社会性死亡”的解释和运用。
并且进入小组,光从题目上就可以感受到令人窒息的“社会性死亡”场景。小组成员自称“尸体”,通过分享戏谑性荒诞性十足的个人经历来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