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看以下三个病例,发现哪里不对劲?
病例1
病例2
病例3
以上三例均为肝镰状韧带旁假性病灶。
肝镰状韧带旁假性病灶
肝镰状韧带旁假性病灶:简称镰旁肝假病灶,绝大多数为单发性,且多位于左叶内侧段,少部分位于左叶外侧段。病灶多较小,形状不一,可为不规则形、类圆形或三角形。最初是在CTAP(CTduringarterialportography)图像上遇到的,镰旁肝假病灶表现为左叶内侧段(方叶)或(和)左叶外侧段前缘镰状韧带旁的局限性门静脉(简称门脉)灌注缺损,可能引起误诊。诊断要点由于肝脏邻近结构的压迫或肝脏血流动力学的改变,造成肝脏密度改变或增强后的不均匀强化,容易误认为肝脏肿瘤。造成压迫主要是肋骨和膈肌,尤其在深吸气时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主要来自“第三血流”。肝脏主要为肝动脉和门静脉供血,但肝脏局部可能来自其他静脉供血如胆囊静脉、胆管周围静脉、上腹脐周静脉等,如不造成肝脏局部代谢改变,CT平扫不显示,只在增强后显示。如造成代谢改变如脂肪肝,平扫也能显示为低密度。
影像表现根据在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图像上的密度及其变化情况,将其分为A型和B型。
A型:平扫为等密度,肝动脉期呈低、稍低或等密度,门脉期均为低或稍低密度,即在平扫和双期图像上表现为等→等、稍低或低→低或稍低密度;
B型:平扫、肝动脉期及门脉期均呈低密度,但在门脉期其密度有所增高,即在平扫和双期图像上表现为低→低→较低密度。
形成原因有关形成机制有两种说法:
1、镰状韧带旁肝局部特殊血供形成:该部位动脉和静脉供血缺失,有假说认为可能来源于附脐静脉。
2、镰状韧带旁肝局部脂肪浸润:有病例报道该部位经手术证实为局部脂肪浸润。
鉴别诊断1、肝细胞癌:平扫可呈等密度,肝动脉期强化也可不明显,门脉期表现为低密度。但这些肝细胞癌多见于有肝硬化基础患者,可发生在肝任何部位;而镰旁肝假病灶绝大多数见于无肝硬化基础的患者,且其发生部位特殊,如个别鉴别仍困难,可行MRI进一步检查(平扫任何序列均呈等信号)或密切随访。
2、肝转移瘤:少数少血供肝转移瘤也可能有类似B型镰旁肝假病灶的CT表现。但肝转移瘤可发生于肝任何部位,常为多发,部分病灶其中心密度更低呈“牛眼征”,而镰旁肝假病灶发生部位特殊,常为单发,偶为2个呈对称性分布于肝左叶内、外侧段前缘镰状韧带旁。如肝外其他部位有原发恶性肿瘤灶,而肝内仅有镰旁低密度影与肝转移瘤鉴别困难时,可选择MRI进一步检查(B型镰旁肝假病灶因其脂肪浸润性质,T1加权像呈均匀高信号,而加用脂肪抑制技术后则转为均匀低信号)或密切随访。
3、肝囊肿和肝血管瘤:可发生于肝内任何部位,前者在平扫和增强扫描各期均呈边界清楚的水样低密度灶,无强化;后者平扫为低密度,增强扫描各期有典型强化表现。
放射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