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成都理工大学的这些教授们
点赞
今早小天我刷新闻的时候看到了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国际顶级期刊《Natur》杂志撰文报道了我们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润秋、许强及胡伟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将该科研成果列为全球研究热点(Highlight)。
据报道称,该团队就2月在国际著名地学期刊《EarthandPlantaryScincLttrs(地球与行星科学通报)》上发表了该成果,题为《巨型滑坡底部超低摩擦机理——摩擦热产生的蒸汽压和CO2气压与岩石重结晶共同润滑作用》。
论文也展现了*润秋、许强、裴向*、胡伟教授团队历时4年,对汶川地震诱发的巨型滑坡——大光包滑坡进行的相关调查研究。
研究发现大光包巨型滑坡在滑动过程中底部温度可以达到度左右,分解产生了大量二氧化碳气体。高温水蒸汽和二氧化碳气体在致密的底部形成高气压,借助这种类似“蒸汽机”的原理,滑坡底部摩擦大大减小。
同时,从现场和实验样中均发现了底部滑带表面存在一层0.1mm左右厚的矿物重结晶层,也起到了重要的润滑作用。据悉,该团队长期从事大型滑坡、高速远程滑坡机理研究,在该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逐步揭示了高速远程滑坡底部超低摩擦之谜。
新闻一出,网友们也纷纷点赞。
有网友还说,能在《Natur》上发文,实在是太厉害了,多少人一辈子也发不了一篇。
在此,小天可能要拆个台。因为这次《Natur》是刊登了他们的成果,而不是说他们把成果发表在natur上,不过这也不影响我们给他们点赞。
但这位网友说的也没错,在《Natur》上发文确实非常难!
究竟有多难
关于这个难易程度,我们用数据说话。
众所周知,作为为全世界公认的世界三大顶级科学期刊之一(另外两个为《科学》(Scinc)、《细胞》(Cll))。《Natur》自从年创刊以来,始终如一地报道和评论全球科技领域里最重要的突破,全世界的科研工作者都以能在上面发表文章为目标。
但《Natur》杂志版面有限,所以竞争异常激烈。以年为例,Natur总共发表论文篇,Scinc篇,Cll篇。(这里计算的是本刊,不包括他们下面的各种子刊,毕竟这两本顶尖杂志之下,还是有一些子刊的发表难度是比较低的,只是相应的影响因子也低一些。)
而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年的时候,全世界已经有万名研究人员,考虑到现在全世界的大学扩招都比较厉害,目前保守估计万。
假设年,Natur/Scinc/Cll上面的文章都来自不同课题组的话(有不少牛课题组一年发好几篇),那么能发问的比率大概是0.%,也就是平均一万名研究人员里能有1.8个人发。
1万个人里选1.8个!这概率都快赶上某些微博转发中奖了!
再举个靠近生活的例子。2年清华北大在河南省录取人,但河南考生又考生98.3万人,录取率0.%。
从数字概念来说,在《Natur》上发文,比在2拥有近百万高考考生的河南考上清华北大的难读还要大两倍。
可怕的是,《Natur》的毙稿率也高达90%,相当于10个人一起投稿,却只有1个人可能会被选中。
所以,也有网友称:”如果真的能发表一篇的话,基本上代表你的科研能力是全学校最厉害的,不说别的,评一个大学教授应该问题不大。如果保持自己的科研水平不下降的话,那么成为学界的权威,到最后评上院士也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关于发表的难度,知乎上也曾有过讨论。
郑晗:NSC级别的杂志,发表一篇文章很难很难很难。(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之前还认真考虑过,等发NS正刊的那一天,去纹身店把文章刊号纹到手臂上。等自己老了想起来,也算没白做一辈子科研。InfinitWang:以工程学科来说,一篇NS,一作或者通讯国内大部分学校可以破格给教授博导,然后一路评上杰青。杰青什么概念?相当于所在学科你在中青一代能排到前三,带起一个大团队和学科。这么大的好处,反过来推就能以窥工程学科发表一篇NS的难度了。花伦:意味着以后在自己的领域基本上属于横着走的存在当然,如果在科研方面特别有天赋的话,说不定年纪轻轻就能在《Natur》上发表文章,比如之前我们写过的曹原(传送门)。
年出生的他,就已经在《Natur》上连刊两文关于报道石墨烯超导的文章。还在《Natur》杂志发布的年度影响世界的十大科学人物中名列榜首。
不得不说,有时候普通人和天才之间的差距,可能比婴儿和普通人的差距还要大。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本文由超级数学建模编辑整理
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在